背景
-Introduction -
静脉内激光消融(endovenous laser ablation, EVLA)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应用最广泛、指南推荐的手术(IB 推荐)。EVLA 和 RFA 手术通常包括膝关节上方大隐静脉 (GSV) 的热消融或泡沫硬化疗法和膝关节以下 VV 的静脉切除术。由于 VV 硬化疗法的技术缺陷,常规热消融手术可能导致膝关节以下 VV 复发率更高,这可能影响患者的长期结局和生活质量。先前的一项研究报道称,91%的患者膝关节以下持续反流,术后临床体征和症状加重。一些专家认为膝关节以下静脉曲张应积极治疗,而其他专家则认为膝关节以下静脉曲张不应立即治疗,因此,膝下静脉曲张和躯干反流的最佳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然而,很明显,分期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焦虑和治疗费用增加。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回顾性比较了 VV 复合 EVLA 和 RFA 手术的结果,并分析了 VV 复发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
-Method -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 192 名 VV 患者被纳入这项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分为 2 组(使用的热消融根据患者或监护人的意愿确定)。EVLA 组共纳入 84 名患者(121 个肢体),RFA 组纳入 108 例患者(151 肢体)。膝上VV手术方法:EVLA 使用1470 nm环状激光纤维,功率10W,能量70J/cm。膝下 VV 的手术方法:EVLA 组在超声引导下对直径≥5 mm 的 VV 进行激光消融(裸纤维,功率:10 W),迂曲和扩张的静脉曲张采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和钩针剥离(微创静脉切除术)手术进行治疗;硬化剂(聚多卡醇)泡沫采用 Tessari 法(硬化剂与空气比为 1 : 4)制备。在 RFA 组中,迂曲和扩张的静脉曲张仅接受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和钩针剥离(微型静脉切除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 1、6 和 12 个月进行随访。
结果
- Result -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 100%。EVLA 组和 RFA 组在高位结扎的肢体数量(14.05% vs. 14.57%)或针剥离切口数量(2.34 ±1.12 vs. 2.21 ±1.02)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估计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 24 小时疼痛 VAS 评分相似。然而,与 RFA 手术相比,在 EVLA 手术中使用硬化剂剂量较低(12.33 ±4.76 ml vs. 13.98 ±4.92 ml,p = 0.02)。并发症方面,RFA组1 例(0.66%)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发生 DVT,抗凝治疗 3 个月后恢复。EVLA 组硬结(30.58% vs. 23.18%)和麻木(10.74% vs. 5.96%)发生率与 RFA 组相似。据报道,在 12 个月时,接受 EVLA 手术的 2 个肢体 (1.65%) 和接受 RFA 手术的 1 个肢体 (0.66%) 出现轻度麻木。EVLA 和 RFA 程序在 12 个月时显示出相似的闭合率(99.2% vs. 97.4%)。然而,在 6 个月和 12 个月时EVLA 组报告的 VCSS 和 CIVIQ-20 评分低于 RFA 组。在 12 个月时,EVLA 后复发率低于 RFA 后(4.96% vs. 14.57%,p = 0.01; OR = 3.27; 95%CI:1.33–8.00; 图),EVLA 后膝下的 VV 复发率显著低于 RFA(4.13% vs. 11.92%,p = 0.02; OR = 3.14, 95% CI:1.18–8.35);然而,2 种手术之间膝上 VV 复发没有显着差异(0.83% vs. 2.64%,p> 0.05; OR = 3.26, 95% CI:0.41–26.29)。尽管接受这两种手术的患者在 12 个月时报告的满意度得分更高,但接受 EVLA 手术的患者满意度得分高于接受 RFA 手术的患者(9.70 ±0.68 vs. 9.19 ±1.79,p = 0.02)。
结论
- Conclusion-
研究结果表明 EVLA 和 RFA 都是治疗 VV 的有效疗法。然而,复合 EVLA 手术可以显着减少膝下 VV 的复发,并提高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文章来源:
Cong L, Sun J, Wang L, Han Y, Dong J, Cao Y, Zhou H, Yang L. Hybrid endovenous laser ablation reduces the recurrence of varicose veins below the knee compar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 real-world study. Arch Med Sci. 2023 May 4;19(6):1739-1746. doi: 10.5114/aoms/163449. PMID: 38058714; PMCID: PMC10696968.